诏安青梅走出价格低谷的调查2007/09/29
6月上旬的一场暴雨,把诏安县红星乡的许多青梅树冲得东倒西歪。暴雨过后,果园里到处是忙碌的梅农身影,他们有的忙着把被洪水冲倒的青梅树扶正加固,有的忙着培土施肥……乡党委书记沈义东告诉我们,今年青梅已在5月初全部收购结束,现在梅农的生产积极性,缘于今年青梅价格的回升
诏安青梅一直以日本为主要市场,由于近年来遭受绿色壁垒,青梅价格持续下跌,严重挫伤梅农生产积极性。今年5月份开始,日本正式实施新的进口食品与农产品检测法规“肯定列表制度”,大幅提高农产品进口的准入门槛,这无疑使诏安青梅雪上加霜。然而让许多果农意想不到的是,赶在“肯定列表制度”实施前登场上市的青梅,价格却创下5年来最高纪录:最高价2.8元/公斤,平均价1.8元/公斤左右,比去年上涨0.6-0.8元/公斤。正在自家青梅园里干活的林镜色乐呵呵地告诉我们,他家里的200多棵青梅,尽管梅果产量比去年略有下降,但却多收入近1000元。 诏安青梅为何能赶在“肯定列表制度”实施前走出低谷呢?
“中国青梅之乡”诏安县现有青梅种植面积12万亩,是全省最大的青梅生产基地。青梅价格关系着千家万户梅农的利益,而且还影响着许多青梅加工企业的存亡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,诏安青梅产业和其他地方一样,不断受到绿色壁垒的冲击。
为破解绿色壁垒,诏安县严格从源头治理,使“诏安红星青梅”先后通过福建省地方质量标准和国家原产地标志注册认证,并于2002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。为有效防止“一粒老鼠屎,毁掉一锅汤”惨痛局面的发生,诏安县各青梅产区有把“按技术标准种植青梅”写进村规民约。青梅技术协会定期检查,对不按规定私自喷施农药行为的,一经发现砍掉全部果树。
今年年初,诏安县有关部门获悉日本出台“肯定列表制度”,立即与商检部门联系,详细了解针对梅制品的160多种农残检测项目,并及时通过“红星科普”等简报向梅农宣传。在红星青梅技术协会,我们从一大叠简报中看到,详细列着青梅各个生产期的推荐用药以及禁用药品名称。为了前移关口,诏安县青梅生产企业积极与村里合作,统一成立喷药队,对青梅生产过程统一管理;有的企业则通过向梅农承包梅园,建立基地,实现产、供、销一条龙。青梅种植大户沈耀光就把自己的6000多棵青梅全部承包给厂家,自己成了甩手掌柜,只收租金。
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使诏安青梅频频闯关。沈义东说,去年红星乡出口的梅制品在检测中全部顺利通过,这无疑增强了企业信心,在新的生产季节到来之前,有的厂家开始增添设备,准备扩大生产规模。在青梅加工企业金三源果蔬有限公司,我们看到该公司今年投资3万多元,购置磨洗机。公司技术员告诉我们,现在很多青梅加工企业增加了这种设备。
深度加工打破市场垄断
诏安青梅原来一直依靠广东加工成半成品后销往日本,单一的销售市场使青梅价格受到很大限制。近年来,诏安县通过招商引资并鼓励当地群众发展青梅加工业,特别是鼓励深加工,打破市场垄断。
2002年,从广东引进的梅甚食品有限公司,率先开发生产成品梅,填补了成品梅生产行业的空白;金川果蔬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秋金也多次到日本学习考察,引进新的生产线,开发精深加工;当地民营企业绿源食品有限公司对接科研机构,开发出了话梅、青梅晶等几十种“红星青梅”系列产品,青梅饮料也即将上市。目前,诏安县拥有青梅加工业100多家,其中上规模的青梅加工企业达20多家,初步实现了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。
在加大产品开发同时,诏安县还积极扶持青梅企业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,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、北京原产地产品展销会,使青梅逐渐占领上海、武汉等国内市场,打入沃尔玛、麦德龙等超市,成为厦门航空公司指定为空中食品。去年年底,绿源公司生产的产品又开始进军美国市场,使青梅市场向多元化发展。绿源公司总董事长许海源告诉我们,以前梅制品在国内基本空白,去年公司产品有40%是在国内销售的。
开辟通道拓宽营销空间
在红星乡采访时,谈起今年梅价回升原因,许多干部自豪地说:“服务出效益”。党委书记沈义东道出了原委,原来,今年由于县、乡重视营造好的营销环境,前来设点收购的青梅厂家比往年多,到后来甚至出现抢购青梅现象,僧多粥少,青梅价格自然提高。
为了给青梅营销创造良好环境,诏安县去年投资8758万元,建设125.3公里的农村等级水泥路,同时还投资6400万元,完成省道诏平线水泥路面改造工程,有效解决了沿线8个乡镇的青梅运输难问题。今年青梅上市前,时任县长的县委书记于南生就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营销服务,与营销大户、企业家座谈,引导大家正确看待肯定列表制度,并倡议成立“青梅协会”。县农信社也在青梅登场之前投放了650万的营销贷款。各青梅产区也吸取往年教训,组织引导农民有序采摘,引导主产区乡镇、村梅农按果实成熟快慢分期分批采摘,尽量延长青梅上市时间,防止短时间内出现供大于求,导致价格下跌现象。今年青梅上市期间,除了本县企业外,还吸引了20多家外地企业到县设点收购,加上受气候影响,青梅减产,梅果供不应求,
诏安青梅一直以日本为主要市场,由于近年来遭受绿色壁垒,青梅价格持续下跌,严重挫伤梅农生产积极性。今年5月份开始,日本正式实施新的进口食品与农产品检测法规“肯定列表制度”,大幅提高农产品进口的准入门槛,这无疑使诏安青梅雪上加霜。然而让许多果农意想不到的是,赶在“肯定列表制度”实施前登场上市的青梅,价格却创下5年来最高纪录:最高价2.8元/公斤,平均价1.8元/公斤左右,比去年上涨0.6-0.8元/公斤。正在自家青梅园里干活的林镜色乐呵呵地告诉我们,他家里的200多棵青梅,尽管梅果产量比去年略有下降,但却多收入近1000元。 诏安青梅为何能赶在“肯定列表制度”实施前走出低谷呢?
“中国青梅之乡”诏安县现有青梅种植面积12万亩,是全省最大的青梅生产基地。青梅价格关系着千家万户梅农的利益,而且还影响着许多青梅加工企业的存亡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,诏安青梅产业和其他地方一样,不断受到绿色壁垒的冲击。
为破解绿色壁垒,诏安县严格从源头治理,使“诏安红星青梅”先后通过福建省地方质量标准和国家原产地标志注册认证,并于2002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。为有效防止“一粒老鼠屎,毁掉一锅汤”惨痛局面的发生,诏安县各青梅产区有把“按技术标准种植青梅”写进村规民约。青梅技术协会定期检查,对不按规定私自喷施农药行为的,一经发现砍掉全部果树。
今年年初,诏安县有关部门获悉日本出台“肯定列表制度”,立即与商检部门联系,详细了解针对梅制品的160多种农残检测项目,并及时通过“红星科普”等简报向梅农宣传。在红星青梅技术协会,我们从一大叠简报中看到,详细列着青梅各个生产期的推荐用药以及禁用药品名称。为了前移关口,诏安县青梅生产企业积极与村里合作,统一成立喷药队,对青梅生产过程统一管理;有的企业则通过向梅农承包梅园,建立基地,实现产、供、销一条龙。青梅种植大户沈耀光就把自己的6000多棵青梅全部承包给厂家,自己成了甩手掌柜,只收租金。
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使诏安青梅频频闯关。沈义东说,去年红星乡出口的梅制品在检测中全部顺利通过,这无疑增强了企业信心,在新的生产季节到来之前,有的厂家开始增添设备,准备扩大生产规模。在青梅加工企业金三源果蔬有限公司,我们看到该公司今年投资3万多元,购置磨洗机。公司技术员告诉我们,现在很多青梅加工企业增加了这种设备。
深度加工打破市场垄断
诏安青梅原来一直依靠广东加工成半成品后销往日本,单一的销售市场使青梅价格受到很大限制。近年来,诏安县通过招商引资并鼓励当地群众发展青梅加工业,特别是鼓励深加工,打破市场垄断。
2002年,从广东引进的梅甚食品有限公司,率先开发生产成品梅,填补了成品梅生产行业的空白;金川果蔬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秋金也多次到日本学习考察,引进新的生产线,开发精深加工;当地民营企业绿源食品有限公司对接科研机构,开发出了话梅、青梅晶等几十种“红星青梅”系列产品,青梅饮料也即将上市。目前,诏安县拥有青梅加工业100多家,其中上规模的青梅加工企业达20多家,初步实现了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。
在加大产品开发同时,诏安县还积极扶持青梅企业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,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、北京原产地产品展销会,使青梅逐渐占领上海、武汉等国内市场,打入沃尔玛、麦德龙等超市,成为厦门航空公司指定为空中食品。去年年底,绿源公司生产的产品又开始进军美国市场,使青梅市场向多元化发展。绿源公司总董事长许海源告诉我们,以前梅制品在国内基本空白,去年公司产品有40%是在国内销售的。
开辟通道拓宽营销空间
在红星乡采访时,谈起今年梅价回升原因,许多干部自豪地说:“服务出效益”。党委书记沈义东道出了原委,原来,今年由于县、乡重视营造好的营销环境,前来设点收购的青梅厂家比往年多,到后来甚至出现抢购青梅现象,僧多粥少,青梅价格自然提高。
为了给青梅营销创造良好环境,诏安县去年投资8758万元,建设125.3公里的农村等级水泥路,同时还投资6400万元,完成省道诏平线水泥路面改造工程,有效解决了沿线8个乡镇的青梅运输难问题。今年青梅上市前,时任县长的县委书记于南生就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营销服务,与营销大户、企业家座谈,引导大家正确看待肯定列表制度,并倡议成立“青梅协会”。县农信社也在青梅登场之前投放了650万的营销贷款。各青梅产区也吸取往年教训,组织引导农民有序采摘,引导主产区乡镇、村梅农按果实成熟快慢分期分批采摘,尽量延长青梅上市时间,防止短时间内出现供大于求,导致价格下跌现象。今年青梅上市期间,除了本县企业外,还吸引了20多家外地企业到县设点收购,加上受气候影响,青梅减产,梅果供不应求,